【202010物化组理论学习材料】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9日

202010191616060964.docx

“有效教学”作为热点的理念进行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有关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以人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众家达成的共识。新课程改革使得课时量锐减,但是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如既往,这让一些老师感到很“狼狈”。以往形成的一些教学行为习惯似乎没有办法适应有限的课时要求。有些老师则抱怨教学目标在这样有限的课时里根本没法完成。其实这正是现实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实际上要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效教学”是必由之路。有效教学落实到位,素质教育定会水到渠成。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主战场,谁能运筹有效的课堂谁就能取得教学的关键胜利,而有效课堂是由无数灵活多变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有机构建而成。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上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质的转变。下面我们从“效率” 、“收益”和“效果”等几个角度分析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应该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转变。

一.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我们培养的是会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只会听从别人的人”。“课时少、任务重”, 许多 老师出于对教学的“责任心”,怕学生听不懂,讲不透:每节课满堂灌,甚至下课了还 “依依不舍” 的在讲台上组织失控的课堂;怕学生做的少,练不够:课下其他老师布置一页作业,他就布置两页,本以为这样学生会收获更多,殊不知这种“强盗”式的课堂行为其实让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尊师重道”,每天机械的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渐渐的感到乏味,没有成就感,渐渐失去了对学科的兴趣。这也是我们能经常看到的:老师越拼命教,学生越学不会的怪圈。

我曾经在三一轮复习时“冒险”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做了这样的对比实验:三的讲评课很多,我在其中一个班级只对试卷上的相对集中的几个问题重点讲评(约15分钟),其余问题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约为10分钟),然后让学生有组织的分组讨论(小组已经事先分好,成员以强带弱,小组成员并不固定,定期轮换。讨论时间约为10分钟),最后10分钟各小组阐述自己组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其他组员可以公开帮其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少数,大多数小组全体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已经预见得差不多了,在前15分钟已经基本解决)。另一个班我则是大包大揽,重点问题和相对个别的问题统统讲解,一节课差不多所用无余。结果一个考试周期下来,给时间思考和讨论的班级比另一个平行班平均分高出5.6分,这在物理学习上是个非常大的差距。

综合分析原因有这样几点: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思考的讨论是无源之水,不能构建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只会无端的盲从与他人。其次,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全体成员共同受益。研究表明,学生教别人记住率能达到95%以上,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小组成员的不固定化,能让组员更多的与不同思维方式的同学交流,从而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最后,在学生自己可操作的思考和讨论当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满足,自信自然得以巩固,对学科产生求知欲,进而做到想学、会学、乐学。

二.让课堂有效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我们上课时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缺少了互动的课堂就失去了课堂的生气,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已经具备了有效互动的意识,班级经常进行分组讨论,课堂气氛整体上让人赏心悦目,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有些教师在操作上只注重了互动的形式。虽然课堂活跃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意识,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只停在了有效性的门口。“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

我们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老师的课堂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激发者。我们应该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充分备好学生,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想能够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深入到学生当中,对其互动的结果要给与积极肯定的评价。互动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老师的提问一定要有艺术性,要有质量:太难了,学生的能力所不能及,没有成功率;太简单了,学生的动机不足,讨论毫无意义。另外要避免自问自答式的无效设问,那些堆砌式的提问是达不到启发教学的效果的。

三.让教学目标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些老师在教案上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在课堂上高度重视知识层面的构建,而不能很好的预设并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那本小册子是一本对教学目标提纲挈领的好书,指示性的语言非常明确,达到何种程度清晰明了,深入的研究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有力保障。而一些老教师容易走经验主义,而青年教师有时过分的依赖于集体备课而忽略了自身“二次备课”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总导演,课堂目标的实现有时潜移默化的蕴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时候也不妨单刀直入的把目标摆在桌面上让学生清晰明了。我们要适度的相信我们学生的能力,利用好有这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资源,让学生明确目标后在课堂上动态发展的完成教学目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