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物化组理论学习材料】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

202104160830161094.docx

1、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应付这一挑战的重大举措。于是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如今,新的课程已经在全国试行,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了实质内容和核心要求,这也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反映。可以预见,新的课程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将是一次课堂教学的革命。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前提是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教师(主导)-教材(媒介)-学生(主体)三者之间的“会话”;其次,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由“师道尊严”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再次,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即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教师吃透教材,教师根据书本教参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然后测验评定记忆结果,成了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怎样教,而很少思考教什么,为什么而教。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1)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动摇了教师的传统地位,教师已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能传授给学生;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教师不能只是依靠现成的教科书,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复杂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2)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体,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研究不再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审视的眼光去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探究和总结,并能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教学活动就是“行动研究”。教学与研究不再脱节,教学实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有意识地开展行动研究,两者融为一体。教师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3)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接受着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现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教参、练习册、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机械地执行和简单地照搬,限制了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则倡导教师发挥对课程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参与到课程知识和教学的各个层次的开发,建构多层次的包括地方特色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对课程的评价、教材的评鉴、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定能力。(4)教师由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新课程确立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把学校纳入到社区生活中,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学校和社区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走向“一体化”。

3、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21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必经之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衡量教师专业化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提出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也正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当代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勇于打破那种单一的、注入式、掠夺式的教学观念,新课程的即将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置等几个环节去备课,建构一种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2)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新课程是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心态、心理和眼光去看问题,“蹲下来”、“坐下来”去“平视”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而“惟我独尊”,也不能用“成绩眼光”来对待学生。无论是从教师本人,还是从学生或家长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应抱有“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在教育方法上谋求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

3)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学校这个环境。学校的管理机制对“教”与“学”具有指导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各类管理文件上,更是表现为校园环境的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当中,师生及其活动是载体,学校的管理机制是主体。校园环境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既能折射学校的管理机制,又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象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到分工明确、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言必行,行必果。使整个管理机制和各个职能部门有序、有效地运转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