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类文章教学策略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2日

诗歌教学应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境,反复吟咏感悟真情,从而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诗歌类文章的教学要唱实“五步曲”:

一、读通

读通是指把诗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得琅琅上口,字正腔圆,读得音韵到位。要切实把诗歌中的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变调字读准,把诗歌的停顿、节奏读好。如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juǎn)”学生极易读成“juàn”,三年级上册《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的读音问题,就出现了不少的争论。“斜”字在古诗中的读音的确应该是xiá,而不是xié。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所以这个字得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又如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正确的停顿是“登/鹳雀楼”,而学生一般容易读成“登鹳/雀楼”。这些易错点都需要在诗歌教学的初始教好、教实,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准、读通,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二、读懂

“读懂”主要指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不同年段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要求是不一样的,中高年段一般采用的策略有:

1. 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诗句中浓缩了的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2. 讲。因为古诗姓“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地讲解。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这里的“妻子”在教学时要向学生讲明它不是现在的“夫人”“老婆”的意思,而是指“夫人和孩子”。又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的意思是“调皮可爱”,不是“赖皮”的意思。

3. 补。诗歌讲究意蕴,正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名字的省略,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4. 挪。 即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话,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颠倒词序讲解,译为“满天霜”,也就是“满天降落着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5.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真正的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6. 嚼。就是咀嚼、品味。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诗歌讲究“咬文嚼字”,用“扩、讲、补、挪、考、嚼”之法,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学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入情入境。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