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课标》研读力度不够、体育教师研究能力成掣肘、无法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在评价一节体育课的技能教学重点时会有不同看法、甚至把“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停留在口号上。为此,应该以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而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作为课改的主人翁地位,以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为准绳来重新建构教学规范,并重点去研究教材。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研读课标 研究教材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1年,根据“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十四年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十四年之前,教研活动频率较少,学生体质健康也没有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今,面向体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乃至地市区县的体育教师培训是非常多的,各种体育教学展示和评选活动也百花齐放;体育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加强,体育教师和其它课程教师同工同酬,对体育教师的结构性需求增多;成为副校长、校长的体育教师也逐渐增多。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标》研读力度不够。各种教学比赛中,很多体育教师更多地参考了网络上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参考资料,却没有携带《课标》和教科书。有些教师的课件文不对题,甚至提出“依据教学大纲”的旧说法,充分说明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没有对《课标》进行认真的研读。
(二)针对性不足。教学设计比赛或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80%的学生要怎么样”,有时又会出现“使学生……”的表述,对运动负荷的描述往往针对一堂课,然而,一堂课的组成是分几个部分的,实际上很难笼统的去界定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而没有针对体育课的实际,针对不同的活动安排。
(三)体育教师研究能力成掣肘。有的教师老师教学设计写的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做不到,当然,还有的老师课上的很精彩,但是缺少能力把书面的教学设计写好。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评课的时候往往都是靠写,靠“视频”的。很多体育教师正相反,发表了很多论文,创新的方法很多,手段很多,但真正落地生根,能推广开来的并不多。
(四)无法充分体现“教学”重点。例如篮球课“投篮”的教学,很多体育教师的教案安排了诸多辅助练习,但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