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语文组学习材料】迷津欲有问,悠悠一片心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4日

202001141027439514.doc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语感,训练思维,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课堂提问是启发引导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将撷取肖培东老师的若干优秀课例,针对提问进行分析,从而揭开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神秘面纱。

一、关注学生多鼓励,等待答案最优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育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肖培东老师用他的问题,践行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是这种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和顺应,才会将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有效推进,走向深入。

有效的提问,应当能唤醒学生内心表达的欲望,唤醒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肖老师的每个问题中,都深情地用“你”“你们”这样的称呼,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被关注,被欣赏,被期待。于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明显得到改善。

初中学生由于成长中的心理特征使然,喜欢积极表现,渴望得到肯定,有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在课堂上“秒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思维敏捷”,就是“聪明”。但实际上,这些答案都未经过深度思考,质量并不高。肖老师引导学生,希望他们听到问题后,不要脱口而出说答案,而是要充分思考,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在提问后,肖老师常常叮嘱学生,“别忙着举手,想想看”,“回到文章再看一看,找一找”,“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想一想”。肖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引导学生形成慢慢思考、谨慎作答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经过思考,经过寻找依据再形成答案,这样的答案才是高质量的学习成果。在肖老师耐心地引导和等待之下,学生学会了怎样静下来充分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一步步向纵深迈进。

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肖老师总是提醒急于发言的学生“慢一点”,这也是在给另一些同学以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也能学会思考、有所收获,不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和教师的表演。他的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再对问题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精妙设计主问题,删繁就简入深处 ?????????

《礼记·学记》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问题是撬动思维的杠杆,肖老师的课堂上,正是通过一个个设计精妙的问题,来推动教学,由“浅浅”切入,逐渐走向“纵深”。

教学《孔乙己》,他问学生:“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教学《沙之书》,他问学生:“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一下,这(《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教学《菩萨菩(人人尽说江南好)》,他是这样问的:“大家说说看,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春水碧于天’,为什么不像白居易一样写成‘春水碧如天’?”肖老师课堂上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尤其是主问题,必然是理出思路后的删繁就简,从而设计出既能提纲挈领又能有效地统领整个课堂的主问题。

经典篇目《孔乙己》曾经有过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而肖老师却能独辟蹊径,从“最记得什么”这一问题入手,展开教学。这既利于学生熟悉课文,深入文本,又为后面的深入研讨做充分的铺垫,即孔乙己“为什么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他的悲剧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环环相扣,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文本。同时,肖老师的问题不只是简单地呈现和展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最能记得什么”,他又搭建了足够的梯子和台阶,即“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并且对这个词的词性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使学生的思考有了明确的路径可以遵循,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文本内容深入探究时,肖老师的问题也十分关注教学方法和文体特征。针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教学设计,演讲词凸显演讲词的风格,童话展现童话的特点,诗歌自然也是以诗歌的方法来学习。肖老师问学生“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由学生总结出“诵读”,以此来展开教学,水到渠成。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肖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对词句进行推敲品味,在诵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三、开放问题最可贵,思维品质得提升

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肖老师常常会通过一个个有梯度且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请看以下课例:

?“同学们,童话充满想象和夸张。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如果让你从这里开始写安徒生童话的结尾,你会怎么设计?”(《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真正的小说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才能飞翔,同学们,你还有其他结尾的方式吗?请你发挥想象,飞翔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上。”(《沙之书》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______?”(《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老师想问一句话,与其说是柳宗元游西山,不如说是柳宗元_____西山?填写一个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请你们好好看看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人读书,都是在书中读自己”。一部作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是需要学生读出自己,走出文本,这一步是大部分教师无法认识到的。我们的课堂普遍关注的是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和“怎么写的”(写法),然后止步于此,而肖老师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创作,由读者的角色转变成作者,既引导学生深度进入文本,熟悉作品的思想和风格,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能突破现实的桎梏,自由地畅想和翱翔,从而使课堂学习达到质的飞越。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