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语文组理论学习材料】任务驱动下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2日

202012221657102212.docx

在传统的讲授课型中,教师的课堂掌控力量是很强大的。教师精心设置课堂问题,预设具体的教学思路,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学生在限定好的“通道”中稳步向前;若启而不发,答非所问,教师也能按照预设的内容自我化解,继续推进:课堂似乎总是那么整齐而有序。

而现在的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预设既要体现于任务与情境中,更要体现在全程的教学的评价中。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似乎难以做到那样明确,在活动推进中,学生的活动大多只是蜻蜓点水,生成似乎更不多见。而且,面对学生生成的东西,一个非常现实的“梗”就横在那里——如何有效进行评价。某节课的选手感慨学生太厉害了,原先准备的内容似乎没办法满足这批学生。试想,如果我们在备课时,任务预设与评价标准同时关联起来,并行确定,是否会出现上面的惊讶呢?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值得选手斟酌。

????1.借助前置任务,准确把握学情。前置任务不同于往常的预习,其中应包含教学目标、预设与评价。

????2.任务的表述必须明确,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难以生成和评价。

3.对生成的评价一定要明晰和准确。教师除了鼓励或肯定,更多要带着学生,结合目标和任务给以精准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建议如何修改。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路径,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过程。

“成果展示”,恰恰是任务驱动重要的一环,学生的理解品悟、思考、合作,都依托学生的陈述(言语)得以外显,表述的是否严谨,是否条理,是否全面,不就是学生课堂习得的表现吗?教师若是泛泛肯定,而不能对此进行具体精准的点评,尤其是有所质疑与否定,则任务与情境的意义可能荡然无存。

?

情境设计如何更好契合文本,有利于任务的实施与达成

在任务驱动设计中,“情境”设置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学生跳出枯燥单一的传统课堂模式,对语言和文本有了新鲜感,从而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热情;而现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所展示的任务驱动情境设计,大多雷同重复,长此以往,怎么能保持新鲜感?又如何来驱动学生的体验与活动呢?

既然是任务驱动课型,则课堂任务的陈述和说明当以何种言语形式表述?与课堂提问相比,教师在言语、形式、语态、体态上须作何调适?是口头交代,还是应当以任务单或投影片的形式巨细毕见,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的用语,是含混的,还是应当具体、严谨、规范、条理,真的按照现实生活中“布置任务”的方式呈现?

其实情境只是任务或活动实施的背景和条件,任务和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加工、表达来学会应用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立足文本文体,精心设置更合理的真实情境。

?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