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教师发展处理论学习材料】预习、练习、复习,看不同阶段如何布置作业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7日

202111171014191228.docx

“双减”政策落地,还要布置作业吗?还需要预习、练习、复习吗?学期过半,这个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成为困扰着父母和教师的难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作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根据目的不同,学习有预习、练习和复习三类。不同的学习类型,要配合不同的作业,所以“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是个技术活。

结合我国课程设置的大致框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配合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的学习,作业合并简化为三类:

1.?预习时布置的“引导性作业”,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需要提前完成,即预习作业

2.?课堂教学进行时同步完成的“形成性作业”,即教师口中常说的“随堂练习”。

3.?学习之后安排的“诊断性作业”,即有助于复习巩固的课后作业。

三类作业和三类学习相适应,瞄准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让作业与学习活动的不同环节构成闭环,让学习力不断提升。

课前预习阶段:引导性作业

引导性作业为学生提供顺利学习所需的背景知识。在预习阶段,可以借助此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准备,如观看、聆听或阅读的相关资料,获取必须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本次学习最为核心的目标,瞄准方向集中学习。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课《梅花魂》为例,引导性作业可以布置为:查找作者陈慧瑛的相关信息;

了解《梅花魂》的写作背景,感受特殊时代华侨的爱国情怀;

搜集相关资料,集中认识一两位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有品格的英雄。

这三个作业,引导学生关注与本课有关的历史人文背景,同时指向本次学习的核心目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性作业的完成区间有两个:家庭独立完成:正式学习之前,安排集体的预备课完成。如果在家完成,父母应提供辅助,也完成监督工作。学生则可以借助类似如下的自评表进行自我鉴定。?

如果是在专属的在校预习时间完成这一类作业,也可以在同伴合作之后,实施同伴互评,设计如下互评合作表格。?

无论学生在哪个区间完成,以何种形式呈现,评价结果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的参考。在正式学习之时,教师可以将与学习目标吻合度高的典型且集中的问题设计成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阶段:形成性作业

形成性作业设计,总体思路是伴随着过程性评价,在“教”的过程中嵌入“学”。在教学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展示初步了解、体验、感受、理解、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时的状态。

形成性作业,和学习同步。那些尚未完全掌握的技能,由练习得以更充分获取,熟练掌握。作业的结果即作业反应出的学情,将为教师提供研判——学习路径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应如何继续延展下去?

《梅花魂》为统编教科书中编撰的“自读”课文,在设计形成性作业时,根据教科书编撰的体系,充分考虑参照“自读提示”中的学习指令。例如,在课堂学习的起始阶段,设计如下两道作业: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通过自主练习和师生互动完成,随机进行评价。

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伴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沉入段落中,在字里行间徘徊时,设计“体会关键语句思想感情”的作业。完成与评价方式同上。

在学习活动的结束阶段,设计“交流对题目《梅花魂》的理解”的作业。让学生先自由书写体会,之后集体交流。采用随机评价与重点提示的方式评价。最后,教师还需要对这一阶段的作业结果进行整理,提炼、归纳关键性答案,让学生进行笔记备案。

形成性作业在每个阶段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实施教学——完成作业——反馈评价”的循环,作业成为印证学习效果,推动学习进程,抵达学习目标的重要“中介环节”。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无作业不学习”。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