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我校德育工作始终秉持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德育举措,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德育氛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下是对本学年德育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工作概况
(一)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培训与提升
本学年组织了多次德育专题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艺术、家校沟通技巧等方面,参与教师众多,效果较好。通过定期的班主任会议,青蓝结对,案例研讨与经验分享会,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的德育专业素养。
班主任队伍建设
重视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核心力量的作用,制定了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开展班主任班会课技能大赛,交流探讨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从主题班会设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等多维度考察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激发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设立班主任师徒结对帮扶项目,帮助新入职班主任快速成长,共有10对师徒参与其中。
(二)德育课程与活动开展
课程建设
严格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确保每周规定课时量的班会课、晨会课、班会展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德育课程正常开展。同时,积极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点,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依托品格提升工程内容,探索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内容涉及文明礼仪、传统文化、校园安全等多个板块,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资源。
主题活动
本学年围绕不同的德育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月”为契机,组织了艺术节红歌比赛、爱国主义征文活动参观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参与学生覆盖全校各年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文明礼仪活动周”“法制教育月”“劳动教育月”等活动,通过校园文明行为监督、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有“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排解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在校园内逐步形成。
(三)校园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方面
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优化与美化,在校园内设置了多处文化长廊,每月开展宣传文化展板展示活动,每周五班级内进行大扫除活动,规范班级内物品摆放及文化内容粘贴,不定期进行校园电子屏文字图片宣传等,展示名人名言、优秀学生事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内容,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德育的载体。更新了校园宣传栏,定期张贴德育相关的通知、活动成果展示等,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视觉感染力。
精神文化方面
确立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风和学风,通过校会、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解读,使其深入人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涵盖文艺表演、书法绘画展览、科技创新比赛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弘扬个性的舞台,也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合作
本学年共召开了2次家长会,家长会形式多样,有常规的班级家长会,也有分年级的家长学校讲座。通过家长会,加强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此外,建立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参与学校的膳食委员管理、校园安全维护、大型活动招标组织等工作,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校社联动
积极与周边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环境清洁、寒暑假社区活动参与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法律专家、交警民警现身说法等走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讲座、安全教育培训等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工作成果
(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工作开展,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了一点点进步。学生的文明礼貌程度有改进的趋势,校园内主动问好、仪容仪表等有良好的表现;在各类比赛中,学生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如在全区中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全市百灵鸟艺术节上,我校都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二)教师德育能力增强
教师在参与德育培训、实践活动以及与家长、社区的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德育经验,德育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优秀班主任也不断涌现,多位教师撰写的德育论文在市区级上获奖,展示了教师在德育领域的专业成长。
(三)校园文化影响力扩大
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关注与参与,提升了学校在社区的知名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四)家校社合作更加紧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100%。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高涨,主动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更加常态化、规范化,形成了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问题与不足
(一)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但对于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德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还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二)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德育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成绩方面较多,行为表现和参与活动情况,缺乏对学生内在品德修养、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动态评价。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
在家校合作中,部分家长虽然参与了学校活动,但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与学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校社联动方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一,尚未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模式。
四、改进措施
(一)精准开展德育工作
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制定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相应的德育主题和活动内容,如初一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初二侧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同时,关注个别特殊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机制,除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外,增加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品德践行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收集评价数据,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动态跟踪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为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丰富校社联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与社区共同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校外学习空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方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共同商讨育人方案,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协同育人网络。
五、结语
本学年应对新时期学生的教育工作,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德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更加优质的德育环境,期待在下一学年的德育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