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学习材料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1日

马小平,男,195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1968年,15岁的马小平初中毕业,接下来的十年,他没有读高中、读大学,而是去了浏阳的茶山林场种树。当时他未满16岁,本不符合上山下乡的标准,但想得到组织认可的他拼命争取,终于改变自己的命运。1977年,马小平作为湘潭地区的27名典型之一去参观大寨,还带回一把作为奖品的锄头。高考恢复,1978年,马小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马小平29岁,他回到家乡的湘潭十中,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1992年,马小平开始了教育生涯的第二个十年,他来到了东莞中学。2002年,马小平来到深圳中学。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胶质瘤,位于脑部。2012116日,马小平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这个世界。

 

马小平的语文教育探索实践的价值,在于其抓住了一个事关语文教育和整个教育,乃至我们时代的根本性主题,那就是立人。直入教育核心问题的思考,让马小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进入语文教育领域,劈头所问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他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在马小平看来,这正是全球性的现代文明病的恶果。我们的以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教育,必然导致实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市侩主义的泛滥,形成年轻一代精神与道德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他为该组织1988年世界教育报告撰写的前言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马小平常常引用这句话以表达教育“立人”的重要性。马小平之问实质上触及的是当下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仍然是要让“国人立”,仍然是要“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我们的时代还在重蹈覆辙,物质主义、众数主义仍然盛行;我们的学生没有判断力,缺乏人文素养。难能可贵的是,马小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一针见血,抓住了“立人”这一当代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他从当下语文教育的问题出发,打破中学语文课程文本僵化的传统解读藩篱,重新回到作者来理解文本,力图发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他在与学生关于鲁迅作品解读的对话探讨中力抨当下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缺乏病:

马:《孔乙己》一直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而这样的课文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年来,我们的中学教材中,解读《孔乙己》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一直把它和《范进中举》摆在一起,说是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这是目前最传统、最普遍、最流行的解读。

王(马老师的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课文,知道了科举制度的不好;但是照这样的解读,对鲁迅有大的误解,也是对孔乙己的不尊重。

马:鲁迅所有的小说有一个核心的内容,那就是要揭示一种人与人之间可怕的隔膜。在《孔乙己》的开头就有一段话,“掌柜的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这句话揭示的就是一种一般人生活的环境,小伙计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单调、无聊,没有好脸孔,也没有好声气。他们把所有的乐趣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孔乙己。

可是按照我们以往的解读,这些都没有了。所以,现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差,除了很多的文本不像话以外,也有好多好的文本也给解读歪了,给糟蹋了,根本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所以我对钱(理群)先生的呼吁中学教育的人文性非常地赞同。但是,中学老师能够达到在人文素质上把握课文高度的并不多。(这点)非常可悲。(马小平:《鲁迅作品选析》)

 

从鲁迅作品的解读延伸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马小平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之所以缺乏人文蕴涵,一是让一些没有底蕴的文本入选课本,这说明我们的课程选择需要非常谨慎;二是经典文本很多时候并没有为教师真正理解,这需要我们的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而不是“照本宣科”。“拿来主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失去判断力的过程,又何以培养具有判断力的学生呢?马小平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阅读一定要是“有人”的阅读。在对《祝福》与《一碗阳春面》的对比阅读中,马小平是这样解读的: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指定了不存在的栏目ID或栏目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