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玲 张 静
摘 要:不同职业不仅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也会形成不同的职业美感。思政课教师除了一般教师的身份,还是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信仰铸魂者和真善美播种者,体现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美感。信如磐石、学而不厌、教之有道和动之以情分别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底色、源泉、根基和灵魂。思政课教师要以信如磐石之美、学而不厌之美、教之有道之美、动之以情之美,生成并提升职业美感,让教学成为师生共探美的旅程、共享美的盛宴。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塑造美的人格和美的心灵,体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美感。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是其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特有的美的感受。“美感既是产生的,同时又是生产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思政课教师要让自己成为美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以信如磐石之美、学而不厌之美、教之有道之美、动之以情之美生成并提升职业美感,以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l 信如磐石: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底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思政课教师要以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擦亮职业美感的底色。
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学习、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传道者先明道。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进行思想淬炼,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为何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等问题。明道后方能信道,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在自己心中先扎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出信仰之花、结出信仰之果;只有自己带头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才能展现“燃起明烛照人间”的 “播火者”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远大理想目标,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回望百余年党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火炬奋勇前行,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捐躯赴难。“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这些坚贞誓言,无一不闪耀着理想信念的璀璨光芒。“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思政课教师要为学生补“钙”壮“骨”,自己先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永葆激情和执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思政课教师只有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才能让自己“钙充足,骨强健”,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才能展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守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坚定讲好思政课信心。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新时代以来更是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为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充足的底气。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讲好思政课的信心,点亮心灵,塑造灵魂,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做到“乐为、敢为、有为”,才能展现“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昂扬自信之美。
l 学而不厌: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源泉
“学而不已,阖棺而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汲取职业美感的源头活水。
思政课教师要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需要思政课教师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专心致志、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只有熟读精读深读、学懂弄通悟透,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思政课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展现“日日自新”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诚心向时代学习,努力做时代同行者。陶行知说过:“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思政课教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领域,既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又要将历史和当下相贯通,还要洞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教师既要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又要有宏大的国际视野,还要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聚焦并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等时代之问,并且要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解答学生的现实之惑。例如,回答好“面对‘万物皆可卷’的周遭,是否选择躺平?”“该不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时代不断前进,思政课教师只有与时代同行,保持对时代的敏感性,才能做一个现代型教师,展现“时时常新”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倾力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人非生而知之”,故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思政课教师闻道在先,是先知者,但非全知者;思政课教师术业有专攻,虽能尽量做到“专”而“博”,但做不到全能。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当代青少年生于网络、长于网络,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具有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尝试并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新技术、新应用、新文化的探索者、体验者、创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学生要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思政课教师只有弯下腰来,向学生虚心请教,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才能展现精神上生生不息的永新之美。
l 教之有道: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根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道理、坚守高尚道德情操、钻研教学“道法”,以固牢职业美感的根基。
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事理,是规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的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之“理”;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小我”融入“大我”、以“小我”成就“大我”之“理”。要讲清楚这些“道”与“理”,就必须讲好思想理论形成的故事。比如: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不仅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孜孜不倦地查阅资料,还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广泛考察,让学生了解“道”从何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精神谱系,了解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了解中国智慧的“深邃奥秘”。思政课教师只有讲好思政课的“道”与“理”,才能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励学生成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栋梁之材,才能展现“大道之行”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坚守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指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思政课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学高”的经师,又要涵养德行,做“身正”的人师。“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当好人师,坚持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将真善美作为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并化为实际行动。对待学问,思政课教师要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对待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心怀热爱、积极进取;对待生活,思政课教师要乐观向上、平和从容。思政课教师要以高洁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自觉的模范行为带动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将涵养德行、完善人格作为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必修课,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才能成为塑造学生品德、品格、品行的人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充分展现“传道育人”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钻研教学“道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铸魂”工程,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必须遵循思政教育规律,重视思政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特点,坚持理论灌输和启发思想相结合、统一性教学和差异性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学习体验。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并遵循“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进,才能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展现“教法有道”之美。
l 动之以情: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灵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情之人,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奏响教育的情调,激扬职业美感的灵魂。
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始是中华文化的“主动脉”“主旋律”,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绵绵不断。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再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都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虽然时代屡经变迁,但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志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祖国为人民赤诚奉献的精神始终是中国人鲜明的底色。思政课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自己就必先对国家和人民怀有深情大爱,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中。思政课教师只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展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赤子情深”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的育人情怀。爱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深沉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真心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心理,体察学生的情感、情绪和需要,好学生之所好、恶学生之所恶,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青少年正处于情感丰富的人生阶段,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思政课教师要愿意并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志同道合者,进行心灵的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体贴”“被聆听”。思政课教师只有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对学生倾注真情、真爱与真心,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才能赋予教育教学以温情和温度,才能促进形成思想共鸣与观念认同,才能充分展现“一树春风千万枝”的“情暖人心”之美。
思政课教师要奏响优美的教育情调。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以生命为起点,为生命而存在。思政课教学是培育人的活动,面对的是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思政课教师要拥有生命自觉意识,直面生命、关注生命,充分认识生命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把学生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把教学视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旅程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孤独之旅,把师生交往视为双方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独白”。生命要在生活里“栖居”,思政课教学也必须以“生活做中心”,用生生不已、变动不居的生活内容做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引导学生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思政课教师只有关注生命成长和学生发展需要,才能让生命在课堂上自在地舒展;只有尊重和遵循生命节律,才能跟上学生的生命节拍,奏出教育情调的美妙乐章,展现“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情动心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