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问题,让你判断自己教得好不好!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2日

各位老师们,您的学生有没有整日早出晚归?有没有整日顾此失彼?有没有整日匆忙应对?急于“完成教学”的你,是不是没有闲暇“思考”自己的教学状况?北京四中优秀语文教师连中国老师在他的《语文课》一书中提出了十个重要的指标,来自我诊断教育状况的优劣。

老师们,不妨在国庆快要结束之际,稍适思考一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您的教学状况,下面的这十个指标和建议也许能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呢?

1.学校是否额外加课,是否为额外加课、补课寻找“恰当理由”或有模糊说法?

培养优秀的学生,是培养可以独立思考和有创造力的人,绝不是靠“灌输”和“练习”造出来的。世界上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因为“闲暇”诞生出来的。取消了学生的闲暇,其实就等于抽掉了学生的脑子。没脑子了,前景可想而知。在此等情况下,如果学校和老师还为补课造出了堂皇的理由,那就更可怕了。在这样的状况下,更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告诉学生一定要记住,无论怎样的“做”,都不可能代替有价值的“想”。学习也好,高考也好,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那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也只有那个“我”,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更辉煌与强大的分数。一定要警惕,不要在“教育”中不断消磨瓦解掉“我”。没有了“我”,接受记忆的结果只能是遗忘。学习不能是一场记忆。这就是国外名校在招生的时候,为什么要让学生写一份有故事、有细节的“自我说明”。他们就是在找学生的那个“我”。一个有“我”的学生,才是有潜质、有发展的学生。

2.在上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享受过读书与思考的快乐?

将教育简化为分数,将分数再进而简化为考试,将考试再进而演化为大量低劣粗制、囫囵吞枣的试题……几经推衍,落在学生身上的“结果”可想而知。

快乐的读书与思考,或者可以说因为无拘无束地读书与思考而产生的快乐,年轻的时候若无此等体验,一辈子的状态与格局不容乐观。况且这怎么就不是一条得分的“方法”呢!

一方面,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寻找其他优质的教育源作为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应该帮学生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思考,才能知道自身的局限,才有可能走出命运的桎梏。

3.在您的学校里,在您的心目中,“分”是利刃,还是光芒?

分数,是人人要求的。在得分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是在一点点地压抑学生、固化学生、消磨学生、苦痛学生、损耗学生,削减他的生命内力与创造的愿望,还是在不断引领学生感受并认知人类智慧与文化的璀璨光芒,帮助他们在心头酿造出对生活、对生命更美好的期待与愿望,进而增强他们改造现实的能力和勇气?

高考大阅读曾考过一篇季羡林先生名曰《海棠花》的文章。如果学生的生命里有过美好绚烂、灼亮红艳、烧红了半边个天空的晚霞的体验,他们便不难知道季先生所着力描绘与展现的乡愁在他的心中了,能在考场上将原本便已存留在我们心中的内容读懂并豁然贯通。读懂,并非什么方法,而是我们生命里早已存有。

4.漫漫的学习之途,学生是在不断诞生心底的热忱与灿烂的灵光,还是在不断扑熄热忱,不断陨灭灵光?

对于学习,一些学生焕发不出热情了,之所以还能学下去,主要是对前途的恐惧,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心。让思考的时候,学生的脑子里一片茫然,心里想尽整这没用的;对于知识性、结论性的笔记以及答题方法比较感兴趣,看着这些心里就觉得踏实了、有底了。如果上述特征存在,无论学生现在的分数如何,他的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