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匠气”,才能更“神气”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2日

工匠精神在很多人听来似乎是“老气”“落伍”的代名词,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时刻都在变化,谁会舍得花时间像工匠一样去钻研呢?在这新兴的信息时代,老师们的教育方式方法都变得五花八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导致越来越少的老师愿意去踏踏实实地做事。今天小编请来了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让她与大家分享关于教育的匠心精神。

面对好高骛远的年轻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烦了。

对于清华附小而言,招聘和教师教育一直是学校常态。近年来,我们招聘的老师有些是师范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的也不少,各方面能力比我们当年强多了,我很是欣赏。然而交流中,甚至实习的过程中,我总有隐约的担心,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烦了。有的老师,一遇到心情不顺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此外,一些年轻教师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不能从小处、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

年轻教师、学生、家长都缺“工匠精神”

曾经,我们前辈教师上课那样一丝不苟,不计得失,从一而终,奉献一生。受其影响,我从教音乐、数学转任教语文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寒暑假前我会到图书馆里,把能借阅的书籍、杂志都带回家阅读。常态课的教案一般都要写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语文书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设计了然于心,每每打开,爱不释手。

记得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我几易其稿,仅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预设。至今,我备课依然一丝不苟,不敢马虎半步。做校长的这几年里,在管理上善于闭合、关键事情较真……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习惯已刻入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色,这正是上一辈教师所教给我的工匠精神。

时代的差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为人、为学、为师的初心,但我亲爱的青年朋友,若按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一说,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业,而这必存在躲不掉、绕不开的求真与实干定律,方能构筑你我的教育大厦。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