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3日

[摘要]教学行为同时涵盖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的教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二发展的关键。教学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等特性;根据不同维度,教学行为有多种分类。教师与学生能结成稳定的、持续的、牢不可破的关系就在于二者的活动与行为趋向具有相关性,有不可或缺且无法割裂的内在必然联系;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是不同的行为,具有各自特有的性质与特点,故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关键词】教学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高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武汉430079)

 

    教学行为同时涵盖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起、维持和促进者”。教师教的行为能够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重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反馈和强化的实施、作业的布置等行为都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的教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学无足轻重;相反,正是因为学生能动有效地学的重要性,我们才把教师的教作为研究选题,因为考察教师的教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教的质量最终反映在学的质量上。因此,我们择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与此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称为“学习”或“学习活动”。

 

一、教学行为的内涵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动机、观念、需求、情感、态度、意志等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并在一定力量支配下的自觉的能动活动。行为的产生和变化总是有原因、有目标的,它具有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效果性、可变性等特点。‘教师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除了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教师角色的行为特征,2是基于角色使命职责、职业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行为,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总和,其主体和核心是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主体和核心,本文中的教学行为特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实践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准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由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行为的总体。教师的教学认知理念的因素(学习理论、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理论等)、情感的因素以及动作技能的因素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构成中起着主要作用。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和主要因素。3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