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电脑对《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发现:“思”在《报告》中出现64次;“合作”在《报告》中出现26次;“交”在《报告》中出现26次(“交汇”2次,“交往”4次,交流8次,交融1次,外交9次,交织1次,交通1次);“新”在《报告》中出现168次;“创新”在《报告》中出现53次; “竞争”在《报告》中出现6次;“复杂”出现9次……
由此不难发现:国家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阶段。培养的人才要以“创新能力”的强弱来衡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强大的“思维能力”。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即使极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单打独斗也很难成功,必须要抱团发展,这就需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合作能力”。在2017年9月24日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培养四种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据《360百科》)
换句话说,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阶段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您得让学生去独立地认知。即让他去自学、自做、自探、自X。学本教学中的那个“自学”环节正是培养学生独立认知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您得给他们合作的机会,让他们练习合作。每节课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让学生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辩论、争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小组的集体结论,这个思想碰撞、磨合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工作是不需要与他人合作的了。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最牵挂的是后进生、学困生,用互学、展学可以保证每节课每个人学习每个知识点均取得成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聚辐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先有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引发头脑风暴,往往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创见。头脑风暴是美国创造学之父奥斯本发明的一种创新方法。学生在每节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顺水推舟发生头脑风暴,长此以往,训练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极强。
在展学环节,组与组之间有交流,此交流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解决更难的问题。可以说这个环节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 上一篇:改善教师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效果
-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分层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