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课堂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效课堂实施是优化教学行为的着力点。本文就有效课堂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有效课堂实施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课堂实施可以紧紧扣住九个字:做什么,该谁做,怎么做。

(一)做什么?

“做什么”,从根本上说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的。一节课,确定了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做什么。例如某节语文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首古诗,那“做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首古诗;某节数学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概念,那“做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一概念。

“做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分解目标和教学步骤,所以“做什么”还有一个教学思路和程序的问题,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要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基本原则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以放在正文教学之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正文的教学之中进行。放在前面进行,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直接关系文章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时代背景,整体内容就难以理解;放在后面进行,是因为这里的时代背景不是直接关系整体内容的,而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有直接联系。如果不管背景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一律放在前面介绍,有时就会造成背景与内容脱节,同时在教学正文的过程中需要再次提到背景信息,学生不仅减淡了兴趣,而且造成时间的浪费。又比如理科中的概念教学,有的比较简单,可以采用接受学习的思路施教——先讲定义后举例子;有的概念比较复杂,可以采用发现学习的思路施教——先举例子后归纳概念。“做什么”还有一个临时调整的问题。依据教学设计,有的内容需要精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略讲;有的设计的是略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精讲;有的设计没有对某一知识的补充介绍,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等。这里,对“做什么”的调整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即教学目标的生成。同预设的目标相比,生成的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教学价值。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随时将学生中暴露的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目标。

(二)该谁做?

如果说“做什么”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话,那么“该谁做”就涉及到教学艺术了。“该谁做”解决的是活动主体的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学生中又有学生个人、学生群体之分。学生个人又区分为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心智、不同姓名、不同座位等不同差异的个体;学生群体又可区分为按照不同标准分出来的不同组群——这一排与那一排、这一列与那一列、男生与女生、单号与双号、这一桌与那一桌、这一组与那一组等等。例如语文教学中梳通教材思路这件事,该谁做?是老师做,还是学生做?还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还是老师先做学生后做或者老师后做学生先做?再如数学教学中分析试题思路这件事,是老师直接梳理还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梳理?还是老师先梳理学生后梳理或者老师后梳理学生先梳理?

“该谁做”的前提是有效教学,即学生的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有的事情老师做最有效,就由老师做;有的事情学生做最有效,就让学生做。就知识教学而言,学生一看就会的、难度较小的,或者只需学生一般了解的次要知识等,适合老师讲授,因为老师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有的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略加思考即可理解,可以老师讲授为主,在关键地方让学生思考加工一番,因为没有思考加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但就整个知识而言,其中大量的知识细节或背景知识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学,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有的知识难度较大,适合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解决不理想的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因为难度较大的知识需要深层理解,而如果不深入知识体系的深层构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有的知识难度特别大,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都不能较好解决,这就需要老师讲解了,但在老师讲解以后,还必须让学生进行复述讲解或重新操作,因为不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很难达到应有理解标准——学生听着懂了,但过后还是不会。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