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行为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与教学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教学的特殊性质的紧密相连有关。

第一,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所谓实践性,就是教学行为的表现是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无所谓教学行为。而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学能力都可以是预设的,在教学实践开始之前就可以存在的。教学工作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的实践知识与智慧,而不是如自然工作者那样具备普适性的规则与技术就可做好教学工作。教师的实践知识的性质,尤其是其经验性的性质,都是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扭结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说,研究教学行为实质就是研究教学实践。

第二,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的特征。教师的实践知识具有个人性。个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起具有个体色彩、个人风格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由此,所体现出的教学行为也必然是极具个人型。这恐怕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个人性在教学行为上的体现吧。即使是我们认为在教学行为中也有技能型、程序性的教学行为,各个教师在运用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同一个教学技能的运用在不同教师身上也具有个人的色彩,绝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像技术实践者的状况,譬如技术工人的操作,要求规范一致,不能走样。

第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征。教学行为对情境十分敏感。教学行为依存于教学的具体情境。每个教师在教学的某一时刻所面临的情景都是独特的、不可再现的、不可重复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联系。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侈谈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研究教学行为,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学情境的丰富性,也决定了教学行为的丰富性。从这个角度讲,教学行为几乎是不可通约的。尽管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试图概括和归纳教学行为,但教学行为的丰富性总是挣脱我们看似宏大实为苍白的概括。这是需要注意的。

第四,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生成与预设相对应。教学行为既有预设的方面,更有生成的方面,后者对于教学行为来说,甚至更为突出。有人谈到教学机智时说:“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反思因素是有限的。当孩子在课堂上举止不当时,教师通常没有时间来反思什么才是最佳的行动。一个停下来对一个调皮孩子的粗鲁的言行进行较长时间的反思以便挑选行动措施的教师,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优柔寡断的、稀里糊涂的和没有主见的人。作为教师,你就得即刻采取行动,哪怕这个行动只是对之不理睬或者假装你没有注意到。……凡需要机智的地方,都没有机会去作仔细的计划和反思。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和即兴发挥的。”([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译本,163页)与教学机智相连的教学行为也是如此。面对教学问题,你不可能都有事先应对的计划、方略,需要教师即时生成的策略行为。这样一种性质的教学行为,就需要教师有更为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

(二)教学行为的内涵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