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这是当前很多教师在追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个体为什么写作、怎么写作、写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教师才能进行自己的写作,才能让自己的写作长久地坚持下去。

一、自觉写作,才能抵达人的灵魂深处    

教书育人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教师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教育也就好了。但是,现代教育课堂则不一样,不仅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还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课堂、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开发出校本教材,走适合自己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道路。因此,现代化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研究,走教学 → 研究 → 写作 → 教学的道路,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带动研究,促进现代课堂的纵深化发展。

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职称论文发愁,到处求人发表论文,然后混一个职称,满足自己加工资的欲望。其实,求人不如求己,只要教师自己努力,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开拓进取,那么教师的教育人生将更加精彩。很多教师的写作,都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都不是来自于主动的要求,而是来自于自己要评职称了,看到职称与金钱挂钩,在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从事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是一种被动的写作方式,也是“假”写作,是伪教育科研。

写作,就是要发自内心深处地呐喊,要写出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写作。一些教师只是想通过写作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不是真正的爱写作本身。一旦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后,就会停止,再也不写作了。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写作之前就要弄清楚自己的写作目的,写作不是炫耀,写作不是手段,写作就是写作,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的思想,不带任何功利和目的;同时,让写作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而不是为了自己想要达到评职称,或者其他什么目的,如果出于这样的目的,建议最好不要走写作这条路。毕竟写作是需要坐冷板凳、也需要看冷眼的事情。一个青年教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坚持。自愿,才能抵达人的灵魂深处。

二、课堂,才是每个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核心的领域    

   很多人都认为,教师们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 “上”出来的。一个没有认真对待自己课堂的教师,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更不可能发现教育生活中的美好。王君说:“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来抵抗轻易飘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为什么有些教师写不出文章?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发现生活的“眼”。现代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讲的就是生活,就是生活的体验。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细致观察生活,就不会在自己大脑中留下痕迹,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灵感闪现的基因。

朱熹强调多读书,“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这种观点影响了近千年,很多人也确实因为书读得多了,文章也写得好了,但反例不是没有。我常常听一些老师抱怨,自己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好文章。这恰好反映出一个写作的共性的问题——写作需要生活,这个问题,学生和老师都存在。

巴金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写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写作,是生命的事业,是灵魂的事业,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指定了不存在的栏目ID或栏目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