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荣根(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
作业要改变脱离生活的状况,必须走向生活。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应基于学生、学科的需要,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鉴别、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以使作业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活力,激发起学习的热情,锻炼自身的能力,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作业设计/生活化/资源
“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热点。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如何走向生活,也值得人们去探讨。
一、作业为何要走向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往往是书本上的练习题或是练习册的习题或是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试题,学生做作业总是在背诵着、抄写着、计算着、推演着教材知识,很少把它们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做作业除了是为了考试外,学生难以觉察到别的意义,难以体验学科知识对自身的价值,因而他们做作业被动,兴趣不高,觉得枯燥乏味,是种负担,甚至苦不堪言。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学生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有效地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真实性”,“鲜活性”,发现身边处处有知识、有学问,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有用性”,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是“死的”,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人、自身的需要。毫无疑问,贴近生活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视野从“书本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并寻求两者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同时,那些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型生活化作业,能改变以往做作业是“纸上谈兵”的状况,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此外,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的过程中,在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从而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己;在面对困难产生痛苦、焦虑时,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在不断面临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兴奋、欣喜,且“创生新我”,体验到自我的不断成长。
二、作业走向生活化的设计策略
所谓“生活化作业”,指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结合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来设计练习,以使作业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具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态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的策略。
(一)教师应走近学生,具有学生意识
要使作业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走近学生,具有学生意识,这是作业走向生活化的前提。为此,其一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的生活,进而去关注学生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要积极观察、留意、“关注学生关心的是什么,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2]“即用一种整体的、浸入儿童生活的视野去充分关注儿童整个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学的世界”[3],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闻不问,那么,设计作业时,教师只能从“书本世界”出发,设计的作业会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无法真正将“作业与生活相结合”,作业生活化会流于形式。其二,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儿童”,明白儿童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则。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理解、尊重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要,才不会“赋予学生的需要以浅薄的、与社会相抵触的、无发展价值的、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性质”[4]。为此,教师应蹲下来看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念,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倾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5],哪怕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荒唐的、愚蠢的看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解、体谅学生,甚至觉得学生了不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学习的需要存在着“傲慢与偏见”,必然会舍弃学生的需要“所蕴含的宝贵价值”,“毫不犹豫地选择以成人的标准来取代”[6]学生的需要或看法,导致学生厌烦做作业。总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需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作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书本知识,生成新知识,发展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应关注“生活世界”,具有作业资源意识
作业要走进生活,教师应关注“生活世界”,具有作业资源意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到处存在着作业素材,关键是教师能否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善于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作业因素设计出生活化的作业。如果缺乏作业资源意识,即使身边存在着大量的作业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此,首先,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作业资源的认识,确立敏感的作业资源意识,在面对各种作业资源时能“灵光闪现”,明白它们对作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教师要面向自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思路,磨砺观察力,以敏锐的专业眼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作业素材,以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标准,进行鉴别与筛选,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使之成为作业的内容。此外,教师要善于收集和积累作业所需的案例和材料,建立作业资源库,以便提高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业才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知识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善于以某种眼光(如理性的、道德的、审美的)来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与乐趣。
(三)教师应通晓学科知识,具有知识运用意识
作业要走进生活,教师应通晓他所教的学科知识,熟悉学科里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等知识的实用价值。如果教师没有这种意识,教师头脑的知识往往会是一堆“死知识”,导致教师习惯或喜欢“纸上谈兵”,“画地为牢”,教师自身体验不到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