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每年都要办一场迎新文艺汇演,每年的汇演都能让我看到学生应试之外的另一面,都能找回一点教育应有的激情和温情。
2014年迎新文艺汇演依旧是以学生为主,而学生的表演依旧是那样的精彩且“上档次”。可台下的我看着看着便走了神——我想到了一所学校,一所(2013年)夏天我曾去拜访过的学校。
这所学校叫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高新一中”),唐江澎校长曾是该校的名誉校长,跟我所供职的学校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好。2013年高考后,我和其他几位高三老师被学校派到高新一中交流。
之前我就知道这所学校高考很厉害:连续多年,该校的本一率都在98%以上;每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人数都在60人上下;“连续八年蝉联陕西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含2013年,见该校校园网;陕西不比江苏,学校是可以公开宣传“状元”的)。就高考实绩而言,这样的学校绝对是牛校中的战斗机。
实话实说,就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数据是可怕的,是跟集中营、魔鬼、恶性竞争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该校创建于1995年,是一所民办完全中学,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江苏重点中学初高中剥离时,有人借机霸占“国有”无形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成立假民办坑害民众祸害教育的事。有了这两点,高新一中对我便有了强大的一看究竟的吸引力。
到高新一中第一天中午,该校张校长陪同我们用餐(该校一把手王校长因事中途返校)。对这样的礼遇,我们都感到过意不去,张校长却一再说“应该的、应该的”。席间,她回忆起与唐校长交往的渊源:十多年前,该校草创之初,她和王校长等人曾慕名到江苏拜访陕西老乡唐江澎老师,学习课改经验,了解苏南教育。
她们到了无锡才知道,在全国广有声誉的无锡县中离无锡城区那么远,而且还不通公交车。“那天晚上唐校长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张校长对唐校长在无锡杨市镇上一家饭店请她们吃饭的情景印象深刻。此后唐校长多次应邀到高新一中开讲座,张校长说“唐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在教育上的作为给了高新一中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交流活动安排在第一天的下午和第二天的上午。对于这次交流活动,我最大的感受是高新一中人的真诚和对同行的尊重。应该说高新一中的教学绝对是扎实的和有特色的,许多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高新一中的老师在跟我们交流时是那样的虚心和认真。
第一天下午,我跟该校语文教师交流我校阅读教学的开展情况。我汇报完后,是该校老师提问,没想到他们问得那么细,那么在行,对我们的做法有肯定也有质疑。遇到这样的同行真是幸福——我把我在推行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乃至在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了个痛快(我们的交流活动从下午4点40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50)。
既然人家这样真诚,我也就没有了顾虑。晚饭期间,我向王校长提了几个我急切想知道的问题(这是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我问:高新一中是新创办学校还是脱胎于哪个名校或名校的一部分(学校和企业一样,它的今世前身关系到它是否背负原罪)?从我所在的地区的民办学校看,民办学校办学中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以及由其带来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即留不住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问题,高新一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高新一中地方很小,你们是怎样解决学生住宿问题的(应试牛校大多是寄宿制学校,集中营、集中营,“集中”才能“赢”,前两年,我们这里有些人不是病急乱投医,明明学生不需要借宿,也要在创造条件诱逼学生借宿么?)?
王校长不以我的“不怀好意”的提问为忤,详细的回答了我的问题——
高新一中由西安高新区几家企业投资兴办一所新学校(没有任何“母体”资源和背景),第一年招生非常困难(甚至是屈辱),学校班子搭起来了,教师也招了一部分,但招生时四下动员、劝说,才招了几十学生,好不容易凑成了三个班。
我们深知中国的人事体制对民办学校很不利(体制比人强),而办任何事,人又是最重要的;到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不少人都是从公办重点学校过来,但我们都把他们留住了,建校十多年来,我校没有流失一个教师——被学校动员离开的倒是有的。在我们学校,每个老师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在促进民办教育上的政策和学校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确保教师的经济待遇高于公办学校。以住房为例,我们学校北面的住宅小区在西安是上档次的,不少省府、市府的领导都住在这个小区。当年在建设这个小区的时候,我们积极跟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联系,争取优惠政策;找开发商谈判,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团购了一些房子——当年我们希望唐校长能来我校工作,我们帮他把房子都预定了,就在我们家对面。
我们学校招了一些外地(西安市之外)学生,所以不得不安排学生住宿,但总体上,住宿人数控制在学生总数的10%左右;从育人的角度看,学生走读有诸多的好处,因此,我们对一定区域内学生住宿有严格的规定。当然,总有些家长出于种种考虑,要求孩子住宿,或退而求其次,要求孩子到校上早晚自修,但都被我们拒绝了。学校不能包办家长的事,以每年高考为例,我们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将学生放出了,学生有问题可以到学校来问老师,问完问题回家复习。
王校长的回答让我们感佩不已。
第二天的活动是听课。本来为我们上语文课的是语文组长李克老师,但他在省里阅高考卷,所以学校临时安排一位工作不到5年的年轻教师来上这堂课。这位叫马磊的老师非常厉害,课堂表达用语雅、音色美,上课不玩技巧噱头,而重在用自己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尤其是他课内课外的有机联系,现身说法的印证拓展,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堂我寻找多年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那天,马老师有两节连排的课,因此,一下课我就鼓动我们一起来的几位其他学科的老师去听马老师的语文课,他们听完后无不感叹课上得精彩。
在一二节课期间,一位中年女教师找到我,说她昨天有事没能听我的“讲座”,有几个有关阅读教学的问题想“请教”我一下。我连忙解释昨天是交流而不是讲座,对您问的问题,不管我知道不知道我都照实回答。她说:你昨天讲,培养终身阅读者只能是校长工程,而不只是语文学科所能做到的,这是为什么?你认为学校在学生阅读上应该做些什么?我把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思考都跟她讲了。这位老师走后,全程陪同我们的高新一中校办张露老师告诉我:她是我们的教学副校长。
中午在高新一中食堂就餐。饭后在食堂底楼遇到马磊老师,他说在等我。那天天很热,小马老师是个胖墩,热得满头是汗。我问他找我有什么事。他说想听听我对他这节课的意见,给他“指导指导”。我一下子有点蒙,不知怎样“指导”他,就说,这里热,我们到旅馆里说吧(旅馆就在学校边上)。我一路走一路想,很不容易想了一些词,到旅馆大厅跟他扯了10多分钟。
第三天学校安排我们去参观秦岭脚下的关中民俗村。在车上,司机师傅放一张碟片,我一开始没有看出来,那竟是高新一中教师自己搞的“春晚”!实在是太有创意、太有专业范了!这台晚会的演员和观众全都是高新一中的教师和他们的家人,演出节目除了歌舞相声之外,还有舞龙、舞狮、三句半等民间艺术。看到最后一个节目《西班牙斗牛舞》前,张露要我们认真辨认“演员”。看着看着,我们就叫了起来:这是王校长!那是张校长!张老师说,男舞伴中有两位也是校长——这个节目是行政组演的。
在教育环境如此糟糕,教育竞争如此惨烈的背景下,一所学校的领导还能有心思为教师和他们的家人办一台“春晚”,而且还粉墨登场,娱乐大众,我除了感动,再无话可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