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本身就需要讨论。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体现学习过程的研究方式和学习品质,以此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它的要义是“强调学科渗透,改善学习过程”。这是所有任课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必须承担的一种教学责任,也就是说教师在自身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学习、思考问题、探索实践,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善于研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独立课程,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以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为主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序活动;它又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它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本质地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义是:依托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讲究科学态度,激发创新精神。其实,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作为“独立课程”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这一课程意义的界定,决定了其课程独立性的价值取向。首先,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运用已有知识和各种直接生活经验来观察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称为选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该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重要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但并不要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有所创新。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止研究性学习变相发展为新的学科竞赛,着眼于学校贴金扬名,最后演变成为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