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学期开始,我校在高一年级组织开设拓展课程试点工作,按照校长室要求,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这项工作。为将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引向深入,取得更好成效,我们学习了有关拓展课程的资料和文献,在此基础上,对有学校特色的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作出一些思考,还很不成熟,请大家不吝指教。
一、拓展课程理念
课程是什么?“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程红兵语)
拓展课程,从课程内容看,拓展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它涵盖了学科知识的拓展、跨学科的综合、社会实践和个性特长发展项目等内容;从课程关系看,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构成了新的课程体系,是基础型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准备和铺垫;从学生成长看,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认识了自己,在拓展学习中培养了兴趣、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从教师行为看,使教师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与建设者,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结构和文化积淀的更新和重构;从学校发展看,发展了学生个性和能力,培养了师资队伍,推进了课程建设,使多姿多彩的拓展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亮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拓展课程宗旨
让每一位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让每一位教师有效教学、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是学校不懈的追求。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我校鼓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形成形式多样全面育人的课程特色。
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专长,发展个性。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学校开展拓展型课程其着眼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角色的转换,教学方式和课堂之外的指导提出一种根本性变革的要求。它必然会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拓展课程为中学生提供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自主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拓展课程也为教师反思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以便进一步更新观念,开展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拓展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课程设置原则:
开放性: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在课程内容上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在教学方式上,大胆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校开展的有效教育实验在拓展课程领域应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