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上一篇:《京剧中的表演形式》教学设计
- 下一篇:5分钟!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