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有了不少新发现、好做法。通过下乡听课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初中数学课改的信息,看到了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仅研究“教”什么,还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引导学生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随堂听课以及和部分教师、学生座谈,我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找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 存在的问题
(一) 观念上的问题
1 观念落后、思想守旧
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有些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敢大胆改革。虽然多数教师从理论上基本能够理解新课程精神,初步建构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新课程理念,但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看,一些教师还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一次,在一所农村初中听课,课后和作课教师交流,问他为什么现在还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位老师一脸无奈地说:“不敢改,恐怕成绩掉下来”。
2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效益
在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有些教师这样讲,新课程的理念虽好,但在实施中却不容易,推行新课改,可能会导致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的下滑,影响考评积分. 有些教师这样讲,学校频繁的考试,打消了我们课改的决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平时上课是教师主宰课堂,到了评优质课或上公开课时就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图形式,做样子,搞作秀课,过后就不用了。
3 缺乏新课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意识,总是“小心翼翼”地等待、接受,始终处于让校长、主任推着“走”的被动地位,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
(二)备课上的问题。
1备教材不备学生。一些教师平时备课仍然是备教材,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2过于追求情境化。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 “苦想冥思”,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有的教师设置情景过长,耗费了大量时间,影响到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 上一篇:浅谈物理课堂教学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 下一篇:2017年,愿你做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