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分层、展示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集中体现“差异即资源”的思想,分享来自不同学生的“有差异”的思考,使得学习资源最大化的得以分享。
一、讲授分层
对所要掌握的内容,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都有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类指导,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合分教学结合,没有人“包场”,也没有“看客”。主要表现为;
1.教学要求分层:首先,在完成题目的数量上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择你喜欢的题目做一做,你能做几道就做几道。其次,在思维难度上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问题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视行为操作,多用实物与直观,而对优秀生则要有一定的抽象度。再次,在探究问题的方法上提出不同要求,对于优秀生来说,要讲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调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灵活性。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关注与掌握一般的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对于速度与灵活性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B、C层学生要求能灵活选用最佳方法完成求解,而A层学生能用他喜欢的方法解决即可。
2.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A层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取知识,再适当加以指导。B层学生“教”与“学”大致平衡,在学生探索学习的关键处点拨,在难点处指导,降低思维坡度。C层次学生“学”重于“教”,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C层学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尝试,学会知识。
3.针对学生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我采取了以下几个具体做法:
在进行学生预习后的课堂上,学生能合作解决的一般通过小组解决。余下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或测试。
学生在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学优生可能很快的就能完成,为较好的利用好这个时间差。
二、展示分层
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展示环节,原则上根据学案上对应的题目的等级让对应等级的学生来回答和展示。
在平时的课堂提问和展示中我分层设置不同档次的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鼓励他们自己去将题目变式。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一次举手发言,每一次奇思妙想,只要做了充分的准备,即便有错误,也有为自己小组挣分的机会。
三、评价分层
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哪里,就在哪些方面做出不同的评价,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让评价更有针对性。
例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A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层次的学生也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对于B、C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具体做法是: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别对应执行。
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考试后,根据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