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政史地组理论学习材料】“草根”科研发生的样子

作者: 来源: 录入者:cazxllg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202204280800579985.docx

对大多数人而言,说到教师科研,大概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就是论文课题迭出、成果获奖连连的样子,要么就是正襟危坐、搜词觅句的样子。

当然,这样做有这样做的道理,也有其存在价值。但是,现实中的教师科研不完全是这样的,而是更常见得多,丰富得多,也生动得多。

比如,一名刚入职的新教师,第一节课走到教室门口,不被人察觉地偷吁一口气,然后转身,推门……那不一定是害怕,实际上是在研究该怎样迈出职业人生的第一步,该怎样对学生说出讲台生涯的第一句话……

又如,一次大考或哪怕是一次普通的月考之后,一位老教师去找教务处主任或主管校长,争辩班级平均分的毫厘高低。可别只把这教师想成是斤斤计较,甚至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也许他是在研究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

再如,在某次教师集会上,校长刚一宣布一项新的绩效考核方案或日常考勤制度,台下立刻爆发出教师三三两两彼此议论的声音。这未必是他们刻意违反会议纪律,而是在研究如何让学校的管理更公开、更透明、更公平。

如此说来,科研的习惯与能力几乎是人人具备、与生俱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认为,教师科研从来不是某些专家、名师的专利,每位教师天然是教育研究的当然主体。

尽管这种研究未免片段化、零散化、个别化,更多地呈现出草根化的特点,但谁能否认这些研究的价值?又有哪些重大科研成果不是从草根起步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正是我们倡导草根科研、推动草根科研真实发生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如果我们暂时还等不来教师自觉从事高大上研究的理想局面,就只能积极推动并科学引导教师的草根科研不断发生,进而走向深入。

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让草根科研真实发生呢?或者说,草根科研的发生有什么样的显性特征呢?结合对草根研究“达人”的观察,大概有这样几“一”。

一是“眼睛一亮”与“耳朵一动”

就是说,善于研究的教师,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倾听的耳朵。比如,课堂正在进行中,突然发现有位学生的行为与预设出现差异,甚至还别出新意;或者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交流讨论时,突然听到有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眼睛一亮或耳朵一动中,体现了对细节的积极关注与对问题的高度敏感。这正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研究习惯。

二是“眉头一皱”与“心头一紧”

这其实是与“眼睛一亮”“耳朵一动”自然相连的。源于眼睛的发现和耳朵的倾听,教师自然产生基于自我经验和观念的应对性反应。有的反应即时表现为行动,或表扬,或批评,或深度追问;有的反应暂时尚未表现为行动,但一定在大脑空间产生或深或浅的印记。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也可以是“心头一紧,留下沟回”。其实,这是一种问题意识的油然而生。

三是“转念一想”与“大脑一沉”

如果说“眼睛一亮”“耳朵一动”是草根研究的第一反应,“眉头一皱”“心头一紧”是草根研究的基本反应,那么,接下来研究必然呈现以下三条路径:“宽”,即思维拓展;“深”,即问题深化;“回”,即否定超越。这就是大脑进入深度思考、思想进入多元沉思的阶段。

某种意义上说,“转念一想”与“大脑一沉”,正是从草根科研走向自觉科研的关键转折点。

四是“手头一改”与“脚下一变”。

教师基于观察和发现,作出或出于惯性或出于创新的以及更宽、更深、更超越的反应,最终总要表现为行动的改变。这里的“手头一改”与“脚下一变”,其实就是强调,至少从实践理性看,任何教师科研总要表现为操作路径的改变和教师行走方式的优化。一个难以指导实践、难以取得实效的科研,大概更多地只具有个人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五是“笔头一勤”与“口头一说”

科研的根本价值在于实践,必须体现在文本的呈现和课题的聚焦上。这并不完全是为了评职称、报成果等功利性目的。事实上,“笔头一勤”将瞬间的灵感记下来,“口头一说”将研究的成果总结、发表、传播出来,本质上是促进教师科研进一步从自发性、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完善化的自然要求,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之路。

这十个“一”是观察、探究、反思、实践、提炼、提升、传播等研究要素的应然逻辑,也是一种自然路径。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