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数学与生活

作者:顾志伟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教学要做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一方面有意识的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与思想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一、新课引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毫无意义。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有意识的运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体会数学本质,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而且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数学教学不能一开始就用形式化的、抽象的表达方式,而应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新课引入时,首先介绍生活中处处都有数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如交通图标上的限速标志,表示该公路某路段上汽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00km;某种袋装牛奶中每100g牛奶所含蛋白质不少于2.9g,脂肪不少于3.1g;一辆客车最多乘坐48人;今天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某房地产开发商用7300万元购买了一块地用于建造居民住宅楼,如果住宅楼每平方米造价3700元,那么建筑面积必须超过多少平方米才能将住宅楼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8000元以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这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我们利用数学式子——不等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和探索过程,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题材与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这样学生就能焕发火热的思考。在抽象数学内容与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二、建立概念生活化,体会知识的发生来源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概念的原型和源泉,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抽象概念的现实情境,努力提供产生形象化概念的具体原型,尽可能贴近、再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

在引出反比例概念前,先举例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许多现象与反比例函数有着密切联系。如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气球会爆炸?在温度不变情况下,气球内气体的压强与它的体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的台灯亮度可以调节?电压U保持不变情况下,台灯的功率P与台灯的电阻R之间是什么关系?校绿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