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基于课堂教学行为改善的初中思品自然分层教学研究

作者:杨敏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0日

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利用的资源,从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入手,实施自然分层教学研究,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和教学结果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让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这门课程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尊重差异  生活化  课堂教学行为  自然分层教学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然分层教学立足于学生差异,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更加符合自己学习的需要、优势以及偏好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校所在地,随着人口迁移现象的激增,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他们的孩子也随同到街道落户和上学。在全校1500多个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超过一半,有土家族、侗族、回族、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民风、习俗、教育等诸多原因,导致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差异化日益增强。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利用的资源,从改善教师行为入手,运用自然分层教学方式,实施因材施教,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业成绩有所提升,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受益终生,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校自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本人对初中思品课生活化教学、改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想法与体会。

一、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枯燥的理论更需要生活来点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得在社会生活中从容自在的活动的技巧,所以思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需要怎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技能为依据,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实践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做适当的修正,教科书上的信息往往没有现实生活当中的信息更新的那样快,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地为自己的学生更新信息,使得所运用的信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动态的适应。

在八年级《处处有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本学期学校刚举办的秋季运动会当中孩子们的表现来展开话题,这样使得学生有兴趣而且有话可以说。当一开始,同学们再度回首看到开幕式上红旗队、鲜花队、各个班级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饱满地依次入场走过主席台,井然有序的队列、朝气蓬勃的口号,以及运动会上激情四射的各项比赛的精彩画面,还有全班荣获武术操比赛年级一等奖的大奖状时,教室一下沸腾了,同学们情绪激昂,满满的激动与自豪!教学中,材料比较新颖也就比较能够让学生接受,学习也会比较愉快。学生在静心的观看、热烈的交流讨论中,深深地感受到合作就在我们身边,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合作,在合作中分工协作、提升能力,还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显然,教材内容生活化,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接触到的外部世界更为广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在每节课的上课前5分钟,我会让一位学生给全班同学作时事播报,通过新闻的播报分享,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空间,然后,将他们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东西作为引导,让他们以自己的生活圈为圆心以自己的思考为直径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世界,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譬如,学生时事播报有说到党的十九大,有说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有同学说到跨越大洲感受金砖福利等等,学生在了解国情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了解国内的情形,而且还会关注国际动态,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制定实施大政方针、基本国策、发展战略的原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