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一个“不安分”的学生

作者:缪文波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9日

 

【摘  要】:学生思想的怪异,凸显着人性思维的个性表现和复杂程度,我当然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在我们提出问题时,都给出同一个答案,或者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言论的自由和需要,只是他的行为就个人而言,是存在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行为。我们不能责怪学生的“质疑”,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行为习惯问题。

【关键字】:质疑、灵魂唤醒、行为约束

 

自己所教的班级,有个不安分的学生。不管什么课,总是不自觉的喜欢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或者说是叫个人“质疑”,很多时候,这种“质疑”声,会打破原有教师课堂教学进度和思路,让上课的老师着实头疼了一把。再加之,这些“见解”,大多数情况下,在老师看来,都是不正确的,或者不着边际的猜想。大胆的猜想,无厘头的言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遭受的当然只有是:老师们的抱怨,班主任的愤怒,家长的无奈。奇怪的行为,奇怪的言语,奇怪的思想, 这位同学也因此被同学们戏称“怪同学”。不管教师如何与其沟通交流,他仍然继续着自己奇怪又好笑的行为。相信这样的学生,每个学校都会有那么几个,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思想的怪异,凸显着人性思维的个性表现和复杂程度,我当然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在我们提出问题时,都给出同一个答案,或者质疑,这样对于我们教学来说,学生的思路太狭窄了,方式太单一,不能体现出教育的多样性。我们同时也不能说这样行为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正确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言论的自由和需要,只是他的行为就个人而言,是存在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行为。我们不能责怪学生的质疑,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行为习惯问题。

学生言论的无拘无束,另一个表现是,当代中学生,有对自己“被价值认可”的肯定的需要。对于好学生来说,成绩好,思想好,教师们对他们“自身价值”当然是非常肯定的。而后进生,由于成绩暂时落后,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人对他们肯定。在班级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个别学生产生了上课讲话,不认真听讲等问题,这也是他们对“质疑”教师的“打击报复”,学生需要被关注的表现,是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外在想法。

此外,学生经常接触社会,所见所闻,并不比教师少。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纳能力,在某些方面更加超过教师。每次教师教课时,在解释课本内容的过程中,会处在他们的思考和分析中,学生会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来衡量价值标准,从而直观判断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而得到自己的观点,并且用这样的观点来“质疑”教师的言论,这样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师生“冲突”。其实,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出发点不同,往往会影响事物的判断结果。例如:有人问你,11等于几时?很多人会立马回答:等于2。那么这些人以后会成为一名数学家。假如,有人回答等于1,那么这个人以后会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假如,有人回答等于10,那么这个人以后会成为一名IT工程师。我们不能责怪孩子本身的这种“冲动”和“无知”,毕竟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只是在为自己的不成熟的行动“交学费”而已。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1]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句话来说,教育并不是将现有的书本知识简单的传授给下一代就一了百了了,更重要的是唤醒青年一代学生内心对知识追求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即:古话中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一样的道理。学生的“质疑”,恰恰是对教育知识的无限渴望,寻求突破原有教育惯性思维,发现新思想,新内容的具体表现。远古时期,鱼类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就是有那么几条“不安分”的鱼类,尝试着踏上从未接触过的那片“陆地”,一次次失败的探索后,慢慢进化出适应陆上生活的“肺泡”,脱离了海洋,少数鱼类对海洋的“质疑”,成就了它们称霸陆地的“梦想”,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所以,对学生的质疑,我们的态度是肯定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讨论。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无不是知识内容的一次次伟大“碰撞”。有了质疑,才会有发现;有了发现,才会有研究;有了研究,才会有突破。历史的进步无不遵守着这样的规律和脚步。只有当错误一方的不断完善自我,改进方法和技术,才能成就了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最好结果。如果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是墨守成规、照搬照抄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认为即使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被称为之“好学生”,不能称为“有创造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搬运”到自己的大脑中,零时存放而已,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很难在自己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的淡化,甚至彻底被嫌弃和浪费。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科技和运用,都是不能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我们不缺少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更需要的青年一代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发现和发掘更多有用的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质疑”,我们质疑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行为,而是学生在质疑时采取的方式和提问的时间契机。

首先,我们要肯定这样的“质疑”,并且鼓励这样的“质疑”的存在合理性。有“质疑”,说明学生是在真正在思考中。有想法的学生,才是有创造力的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