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长安中学“三航工程”中骨干教师的“领航”作用,深化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解,10月23日下午,一场以“学数学,知数学”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长安中学成功举办,主讲人为数学组的李敏红老师。讲座围绕“做数学”的理论根基、教学实施与育人价值展开,为参与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维盛宴。
一、理论溯源:锚定“做数学”的思想根基
讲座伊始,李老师系统阐释了“做数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从杜威“从做中学”的生物本能活动观,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实践内核,再到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对学生数学自主建构的强调,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做数学”的本质——以“做”为支架,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与综合实践,建构概念、验证结论、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同时,李老师结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坚持知行合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要求,明确“做数学”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关键路径,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创新与合作能力,孕育科学素养与意志品质。
二、实践落地:解锁“做数学”的教学密码
在教学实施环节,李老师以“概念形成阶段”为重点,深入剖析“做数学”破解数学抽象性难题的具体路径。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学案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拴线小球”,将小球视为“点”,通过转动过程直观感知“点动成线”;把拴线看作“线”,进一步理解“线动成面”;再更换三角形、四边形等卡片旋转,具象化“面动成体”的形成过程。这种“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结果为过程”的设计,延长了知识获取链条,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概念本质属性,推动数学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
三、育人启示:彰显“做数学”的价值底色
讲座最后,李老师深入阐释“做数学”的育人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使命。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问题,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困惑,逐步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理性之美,最终实现从“学数学”到“知数学”即理解数学本质的深层跨越。
星河长明,求索不息。本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的引领,又有实践案例的支撑,为一线教师开展“做数学”教学提供了清晰思路,更推动“三环六步式”三生课堂从理念走向深度实践。参与教师纷纷表示,将在后续教学中积极践行“做数学”理念,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快乐成长的舞台。



撰稿:邱豪文
初审:金晨星
复审:吴 军